小時,記得我村的附近有一個小村莊,每年都表演木偶戲。
當時,我就覺得好奇,我們周邊的村都是請來縣里或是市里的雷劇團來表演雷劇,而這個村子為啥偏偏演木偶戲?對此,人們的說法不一。有的說,這個村里的人少,為了節省資金。有的說這個村里的人特別迷信,為了求神保佑他們老少平安,風調雨順,主要是演給“神”看的。有的說,這還不簡單,別的村都是演雷劇,大家都看膩了,他們搞個新花樣,不就另有一番韻味了。也有的說,因為這是他們村的習俗,就只能年年如此啦……
這里的木偶戲跟雷劇有共同之處,都是雷州話演唱,但木偶戲也有它獨特的地方:它的“演員”是雙重的,真正當眾演出的是“木偶”,木偶造型既是由人雕繪而成的戲劇角色,又是為人操縱的戲具。
木偶人物的臉部是表演的重點部位,因此,它必須雕刻得形神兼備,如此更加吸引觀眾。它們有不同的戲劇角色,譬如:俊秀的文生、威風的武生、倩麗的花旦、白鼻子的花花公子、唬人的大王,還有滑稽詼諧的七品芝麻官等等。
記得這個小村里的人們都十分好客,他們在舞臺前排著不少長板凳,以便迎接步行來他們村里看戲的外村人就坐。因此,鄰村的人們白天忙完了農活,晚上沒事了就三五成群一起談笑風生地打著手電筒去看木偶戲。有的年輕小伙子,借著看木偶戲的大好機會,跟自己的心上人出來約會。而我們這些孩子雖然不能完全看懂,但覺得木偶戲很有趣,很好玩,于是,也就當著大人們的“跟屁蟲”蹦蹦跳跳地去湊熱鬧。
他們搭的木偶戲舞臺是露天的,設有遮擋操縱者的帷幕,以及“出將”、“入相”的木偶上下場門,里邊的木架上插滿了各種戲劇角色的木偶。在幕后或坐或立的演員操縱木偶時,左手持主桿,右手持側桿,舉起木偶操縱其動作,還一邊唱著雷歌,一旁以鑼、鈸、鼓、木魚等打擊配合,做到聲情動作并茂。他們通過木偶的內藏機關,可使嘴、眼相應地轉動,五官表情十分豐富。木偶的手有文、武之分,舞槍弄棒,筆走龍蛇,動作敏捷,妙趣橫生。而木偶的腳有赤、靴、旦三種。憑借操縱者精湛技藝,木偶可以靈活地做出換衣、舞劍、捕殺等高難度的動作。若是看到木偶演員對戰時,對于一些多行不義的作惡者,操縱者有意在他的頭部重重地打幾下,木偶便會發出響亮的“啪、啪、啪”幾聲,觀眾們覺得大快人心,一邊起勁地喝彩,一邊不禁捧肚大笑。
后來,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,木偶戲也承前啟后,借鑒現代戲劇藝術之長,采用新材料,聲、光、電一體化,營造氛圍,強調舞臺布局的全方位效果,形成了多功能木偶戲舞臺,突出其藝術的綜合性。甚至打破傳統的框式結構,撤去遮擋物,人偶同臺表演。只是,自從小學五年級后,我就一直在城鎮上求學,因此再沒機會在鄉下看過木偶戲了。
木偶戲以其獨特技藝和精彩演出,早已成為一種雅俗共賞、喜聞樂見的民間戲曲藝術,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,但由于受到市場經濟的影響,以及與其他藝術形式的激烈競爭,這一傳統的藝術形式遭到沖擊,如不加以扶持和保護,將面臨消亡?。▉碓矗赫拷請?作者:林康養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