調乃家村,位于雷州市楊家鎮東南面,是當地一條較為偏僻的山村。該村有一座逾百年歷史的碉樓,雖經漫長歲月的滄桑,但在村民精心看護下,卻屹然挺立,成為當地一處有名文化古跡,很受村民喜愛。
村民痛下決心建碉樓
近日下午,記者在村民的引導下,冒著酷熱天氣,興趣勃勃地走進這條文化古村,仍然看到一座座舊屋,錯落有致地排列著,村里處處呈現綠樹成蔭,鳥語花香,一派恬靜、空氣清新景色迷人的生態景象。
這座上百年的調樓就坐落在舊村入口處,其前面有一條綿延幾公里的河道,將該村和鄰近村莊隔開,碉樓背部靠山,從軍事地理位置來看,碉樓地處險要,屬于易守難攻的天然屏障。
村干部符永安說,他通過查看族譜推算,該村至少有200多年歷史。村里85歲老人符漢業說,先輩遷居這里時,由于擁有土地較少,耕種作物單一,村民生活十分艱難。一個世紀前,雷州土匪猖獗,民不聊生。當地眾多土匪常占山為寨或深藏密林,他們經常打家劫舍,無惡不作,許多村民被劫匪抓獲后,被迫送錢送物;一些村民稍有不從,便慘遭劫匪酷刑折磨甚至喪失生命。有一次,當地有一伙劫匪深夜突襲該村,將該村所有豬、牛、雞等家禽獸畜全部劫走,還濫殺無辜村民,僅一夜之間,全村200多名村民,被殺達100多人。
慘痛的教訓,讓村民萌發了要自發捐資,義務出工投勞,建設碉樓的念頭。倡議發出后,全村男女老幼積極響應?!按宸彩悄隄M12歲的村民,都要自覺參加挑磚施工行動!”70歲的村民符逐清說,建設碉樓的磚塊要到10公里外的唐家鎮后鋪村搬運,由于路途遠,村民體力有限,許多年紀小的村民經受不了這苦力,中途被迫丟棄許多磚塊,后經過他們多次采用“螞蟻搬家”方式,才籌集到足夠的建筑材料。
歷經2年建起設施齊全碉樓
村民憑著頑強意志,同心協力,歷經2年多時間,最終建成這座氣勢宏偉的碉樓。該碉樓呈長方形,長30米,寬20米,墻高10米。里面擁有眾多建筑物,其中炮樓高13米,頂部設有瞭望臺,日夜有人輪流站崗放哨,察看敵情。劫匪來了,炮樓既可居高臨下準確猛烈掃射來敵,又可作為指揮臺,指揮調度碉樓內的火力攻擊敵人。炮樓設置在碉樓四角,據守四方,由圍墻連結為一體,圍墻厚大堅固,一般炮火是攻不垮的。圍墻頂端還有跑道,供人行走。瞭望臺上放哨的人一發現敵情,便敲鑼打鼓,村民聽后都會迅速躲進墻內,緊閉大門,成了一個安全避難場所。
碉樓內各種設施齊全,既有供人休息房間,也有武器彈藥、糧食儲備室、廚房、廁所和吃用的水井,可同時容納1000多名村民居住。
村民精心呵護
碉樓建成后,仿佛成為村民“天然屏障”。村民利用碉樓,多次成功抗擊來敵,譜寫了許多可歌可泣、抗擊劫匪的贊歌。記者站在碉樓墻下,仰望著長滿青蒿草樓墻,細算著樓墻上那些依稀可見的彈痕,不禁讓人回想起老村民所講的在戰火紛飛年代,先輩為抗擊劫匪,浴血奮戰感人故事。有一次,當地一伙劫匪組織100多人攻打該村,行進途中,被碉樓哨兵發現,值班村民及時敲鑼擊鼓,迅速通知村民躲進碉樓里。由于碉樓堅固,四周墻上設有炮孔槍眼可防襲擊,盡管劫匪絞盡腦汁多次組織強攻,它都巋然不動。最終耗盡了彈藥的劫匪們,只好灰溜溜地撤離。劫匪們撤走后,村民經過科學分析后,及時地組織反攻,經過一番英勇作戰,村民現場擊斃5名劫匪,讓殘余劫匪們膽戰心驚,拼命逃竄。從此,調乃家村這座堅固的碉樓成為威震一方,讓劫匪聞之心驚的村民“保護神”。
近年來,調乃家村群眾在當地各級政府積極幫扶下,大力發展現代農業,踴躍參加新家村建設,先后建起硬底化村道、巷道,文化公園,打起深水井,建起水塔,戶戶群眾飲上了健康安全水。村民致力新村建設過程中,始終珍惜著這座飽含著先輩智慧和力量的文化古跡,精心呵護著這里“一草一木”,使這座上百年的碉樓在經過漫長歲月洗禮后,仍巍然挺立,讓人驚嘆和佩服。